刘老师的文章中学习差 ,通过一位文学工作者的角度,表达了他对”文学理解“的体会,也即:
文学理解必须要有”经验“的支撑,没有经验支撑的文字无法真正理解,最多只能先记住学习差 。
从学习科学角度来看学习差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王珏老师将会从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新课改角度,对这一原理进行解读,并提出几种解决此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学习差 。
最后学习差 ,王珏老师强调:
语文教学研究者、语文老师(事实上是所有老师)学习差 ,应该深入理解学习科学理论,助力摆脱长期”少慢差费“的现象!
(以下为 刘亮程老师的文章)
现在的教育过早地把很多的词语教给了学生,这些词语在孩子心中是空的学习差 。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去经历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我是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感受之后,突然跟一个一个词相遇了。
我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一些作品也有幸进入了教材学习差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像一个中学生一样,坐在课堂里安静地听老师讲我的课文,讲 《寒风吹彻》,讲 《狗这一辈子》,讲 《今生今世的证据》。
不知道听完后我会不会回来修改我的作品学习差 。其实,对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课文的解读就是 对文本的重新建构和修改,像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的重新创建、虚构和修改一样。
我的文章常常被选入中学语文试卷,便有学生在我的微博留言,请教试卷答题怎么做学习差 。 我很难去做那些关于我的文章的答题。我写作一篇文章时,没想过它有那么多问题。
语文教学与作家创作是两回事:语文教学追求准确性,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像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答案,而文学创作追求的是不确定性学习差 。我希望我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无数条路,希望所写事物在我的文字中如花盛开, 希望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也是如花盛开的。
我上过两年小学,三年初中,后来上了三年中专,便工作了学习差 。我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不多。对于我,更多的是在自然中,在家人、村民和村庄中受教育。
我熟知土地上的一切,而对土地的熟知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学习差 。
我上学晚,中间又有辍学耽误,语文学习滞后,尤其小学没上够,许多字词是我后来学习的学习差 。现在的学生一开始学了很多词语,而我的教育正好相反。
记得我10岁左右学到“痛苦”这个词,那时我父亲不在已经有两年学习差 。我痛苦的时候,不认识“痛苦”这个词,我没有学到它。后来遇到这个词的时候,突然发现幼年丧父之感被一个词所承载。它早已存在,在那里等候,我痛苦过后才迟迟与它相遇。写作的过程就是后知后觉地跟一个又一个注定会饱含你人生苦难、喜悦的词语去相遇。
现在的教育过早地把很多的词语教给了学生,这些词语在孩子心中是空的学习差 。 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去经历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我是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感受之后,突然跟一个一个词相遇了。所有词语不论早学晚学,都 需要我们与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去相遇,否则不会真正懂得一个词。一个人的生命穿过那些词语、句子、段落,穿过故事、情节、情感,最后成就了文章。
从一部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他们的情感、命运穿插其中,而一句金句只是说了一个小小的道理,只是一个漂亮的装饰,无法深入我们的内心学习差 。就像读《红楼梦》,当你读完时其实穿过了一个时代,那些千奇百态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器皿,以及书中所呈现的诗词,这种收获只有才能获得。碎片化的永远不可能有这种收获。
感谢各位语文老师对我的作品的真诚解读学习差 。希望我们与更多的文字相遇,把这种 感受传递给更多孩子。
【王珏老师解读】
刘老师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况学习差 ,从学习科学角度解读如下:
1、“经验”对理解的关键作用
——无经验则空学习差 ,经验无概念则盲
这是康德在200多年前的《纯粹理性批判》中
明确提出的观点
在有一句类似的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老师上文中的观点也与此完全一致学习差 !
然而学习差 ,这还是没有解决在学习知识时没有经验的问题
于是学习差 ,自古以来 就有这样说法:
先记下来学习差 ,将来就懂了!
这就是很多文科知识学习差 ,
确实需要一定的死记硬背的内在原因学习差 !
——然而学习差 ,如果从学习原理的角度,
这却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它并不符合学习的基本原理学习差 ,
应该尽量减少“纯死记硬背”的比例学习差 !
2、 感受和经验能传递吗学习差 ?
刘老师在文中提出:
应把“感受”、“传递”给孩子学习差 。
问题在于:
即便老师自己有学习差 了深刻感受
这种感受能有效传递给别人吗学习差 ?
很不幸学习差 ,答案是——不能!
人与人之间能传递的只有“语言”(表情也可以)
而一个人的“感受”、他的“思维”学习差 ,
如果想传递给别人学习差 ,
也只有先变成“语言”
可是学习差 ,一个人对语言的理解
同样只能依赖于他的“经验”学习差 !
对于他已有的经验学习差 ,语言可以激活
如果如果学习差 他完全没有相关经验
光靠语言是无法形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差 !
3、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所谓学习学习差 ,核心本质就是 “建立联接”
这是学习差 我在 《学习科学》课程中明确提出的
联接有很多种学习差 ,最重要的联接,是:
知识和学生经验的联接
对于学生没有经验、没有切身体会的知识
学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
即便说得对、 会答题
大概率也只是“记住”、“鹦鹉学舌”
以 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罢学习差 了
因此学习差 ,老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经验
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验怎么办学习差 ?
——要么找到合适的“ 类比”
——要么创设“情境”学习差 ,让学生形成“ 体验”!
这就涉及到第4点学习差 。
4、情境学习原理
如果学生没有经验的话学习差 ,
最好能够为学生“创造”出经验
——严格来说称为“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三性”的第一条学习差 ,就是“情境性”:
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学习差 ,
不可能脱离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差 !
而被誉为“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 具身认知”理论
则通过大量实证学习差 ,进一步认为:
情境的关键在于“ 能够引发认知主体的身体感受”学习差 ,
以及“ 引发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体验”
并将情境分为三种:
物理具身、情境具身、想象具身:
情境对知识理解(文字理解、文学理解)的关键作用
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的学习差 !
因为王珏老师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
——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差 ,不能把文字直观化
应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
或者说: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学习差 。
这个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学习差 ,
但也是有所偏颇学习差 。
这就涉及到”想象“的思维机制与特点(见第5点)学习差 。
既然情境对于知识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学习差 ,想要创造出”真实情境“,
其难度和代价又很大
那么学习差 ,是否能够找到替代方案,
用低成本、且快速创设出
让人产生 ”具身感受“、产产生思考的“情境”
就成为语文老师的重要能力学习差 !
——李吉林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 情境教学法“
其实际含义就是如此学习差 !
5、想象学习差 ,对于理解也是有效的!
以下列们来讨论“想象”的思维机制与优缺点学习差 。
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学习差 。
对于文科知识来说,很多内容时空跨度很大,我们很难有相关经验学习差 。如果只是把干巴巴地把文字死记硬背下来,知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变成一坨“死知识”,既无法真正理解、也让人感到面目可憎。
此时,“想象力”就可以成为理解知识的重要依托学习差 。如果孩子能借由文字开展想象,就会产生一种接近于真实的“虚拟经历”,帮助理解抽象的、远离日常生活的文字。
【研究成果】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 想象膨胀效应”,指的是人们通过生动的想象,会逐渐增强对某个的记忆强度,使其感觉上更加真实学习差 。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多次想象某个后,当他们过一段时间再次回忆时,已经无法区分到底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学习差 。
举例来说:当我们到文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时,需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的画卷学习差 。然后再配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我们才有可能 “代入”作者的角之中,想象我们身处彼时彼景之中,“ 设身处地”才能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内涵。
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差 。大多数人会觉得历史知识相当枯燥、难以理解、也不想背诵,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无法进入古人的心理,因而也无法理解历史所揭示的厚重真理。
这同样需要借助于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差 。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在《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网络课程中,强调了通过角代入和历史情景想象来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学习差 。然后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以上描述的是大脑的“ 情景想象力”,它对于理解文字的意义、情感很有帮助学习差 。
本质上来说,想象出来的情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情境”(心理学中称为“ 表象”),只不过是学生脑海中所构建的“内部情境”,它同样符合“ 情境学习原理”学习差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学习差 ,并非指对文字情景、或人文情景的想象,而是指“空间想象力”!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就是缘于爱因斯坦运用他强大的空间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出的一个“宇宙实验室”!
想象力当然非常宝贵、对学习也很有价值学习差 ,但它也有一些 致命的缺点:
1、想象力也需要基于”经验“学习差 ,不存在完全脱离经验的想象;
2、不同人的想象力是不同的学习差 ,有人擅长空间想象、有人擅长情境想象、有人什么都不太擅长;
3、即便是同一场景学习差 ,不同人想象出来的“真实感”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想象出来的很清晰、很感人,有的人想象出来则很模糊、很苍白;
4、不同人想象出来的东西不一样、细节不一样,而且往往很难用语言清晰表述出来,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学生脑子里究竟想出了什么学习差 。
理解了想象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差 ,就容易理解:
完全忽视想象力肯定有问题
但过高地估计和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老师无法学习差 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想象
这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主要依赖学生的“悟性”
这样的教学真的就有效吗学习差 ?
我想学习差 ,无论是语文教学研究者、还是语文老师,
多学习一些学习基本原理
恐怕是使教学摆脱“少慢差费”的必备基本功学习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