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瑜
少年大不同创始人
《少年厌学》《少年发声》《不被理解的少年》《厌学 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作者
我又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少年厌学》,算是青少年心理访谈专栏“少年发声”系列的第3本厌学 。看书名便知道,这本书聚焦当下越来越严峻的学生厌学问题。
当当、京东等各大平台均已上架
明天(2月15日周六),我会在参与“东方甄选”和俞敏洪老师“老俞闲话”的两场直播,来聊聊如何理解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厌学困境厌学 。
16:00 ~ 18:00,东方甄选直播间厌学 。
19:00 ~ 21:00, 老俞闲话直播间厌学 。
如果有时间厌学 ,欢迎你 2月15日16点、19点在抖音平台收看直播!
今天,与你分享《少年厌学》的前言,是我做“少年发声”近5年来,对厌学问题的一线观察厌学 。
01
我常常问自己厌学 ,如果我是被采访的这名学生,我会不会厌学?
答案大多是:会厌学 。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我深度访谈了100多名学生,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身心状况厌学 。和他们相遇,缘起2020年年中,我在“少年大不同”公众号上开设了一 个名叫“少年发声”的专栏,意图在纷扰的教育舆论场里,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发声的平台。
为什么要让少年发声?
因为我发现孩子们是教育的主体,却是教育议题的缺席者,这不正常,也不合理厌学 。而我相信,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听见,理当被听见。
《少年厌学》是“少年发声”系列的第三本书厌学 。之所以将“厌学”作为主题,是因为这股情绪正在学生群体中急速蔓延,不断升级,逐步转化为行动 —— 拒绝上学。
就算你不是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业内人士,你可能也会有体感:自家、亲戚、朋友、同事的孩子在家待着不去上学,已不再是个例厌学 。
更让人揪心的是,常会听到有孩子用彻底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厌学 。
主动来添加我微信、找我倾诉的学生中,超过一半处于厌学、 休学、退学阶段,其中又有超过一半伴随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厌学 。“累”、“无助”和“绝望”是被他们高频提及的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找不到可以倾吐的对象。
与此同时厌学 ,家长面对的是孩子紧闭的房门和心门,当孩子对学习心生厌恶,进而对人生心生厌弃时,父母们只能干着急:我家孩子这是怎么了?这可怎么办?
在“少年发声”上百个访谈中,我筛选了12个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覆盖一线城市和乡镇等不同地域,其中有刚出现厌学情绪的、有因厌学而休学或退学的、有摆脱厌学情绪复学的,他们的心路历程是对“怎么了”和“怎么办”的最好回应厌学 。
此外厌学 ,在“少年大不同”累积的近千个全国厌学学生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我和团队还对这一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做了一些梳理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三大板块、五个方面,这也正是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一板块是学业压力
第二板块是家庭关系厌学 ,包含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第三板块是学校关系厌学 ,包含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02
过度的学业压力
多少年之后厌学 ,这一代孩子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除了学习, 还会记得什么?
我们都知道“过度医疗”不好,但对“过度教育”却常常视之为合理,为什么?因为这么干能出成绩,在很多人看来,能出成绩就是对的厌学 。可是,学生们承受不了,有这么三重学业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时间的过度挤占厌学 。白天上学、晚上作业、双休补习,这样的生活不是过一天、一周、一个月,而是整整12年。更令人生畏的是, 这12年间,发条越上越紧,把所有跟学习无关的事项纷纷抛掷出去,比如娱乐、运动、社交、休闲,最后甚至压缩睡眠。“大人们恨不得我们24小时都在学习”,很多孩子说过同样的负气话,也有孩子说着说着哭了起来,“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课业的过度繁重厌学 。从数量上看,作业多,“每个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好像我只上他/她一门课”,初二以上年级的学生每天作业做到半夜十一二点是日常;从节奏上看,老师上课进度快,要是寒暑假不提前学或平时不抓紧补课,很可能坐在课堂里听不懂;从形式上看,学习异化成背诵知识点和套用公式,为了提高正确率,初三、高三全年反复刷题,力求将每个人锻造成紧扣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
竞争的过度强调厌学 。不论是按成绩分班、排座位,还是将每次月考年级前十张榜公布在走廊最显眼的位置,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学校是一座竞技场,你要赢过别人;不进则退,你随时有可能惨遭淘汰。有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是这么做初三中考动员的: “从今天起,坐在你身边的同学不再是你的同学,他们是你中考考 场上的敌人。”
升学机制决定,就算付出了这一切,也不是谁都能得偿所愿,这是残酷的现实,而比这更加残酷的是,在求学过程中,太多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对自我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意义感,这些不可量化的沉没成本对一个人的一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厌学 。
03
冲突的亲子关系
面对同样的教育环境厌学 ,并非每个学生都厌学,差别在哪里?在我看来,最大的变量是父母 ——
父母能不能倾听和理解孩子厌学 ?
能不能给到孩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遗憾的是,我看到内卷的态势像一个黑洞,吸走了很多父母的理智,他们看不见自己的孩子,也给不了孩子所需的帮助,却成了孩子内耗的最大根源厌学 。有时候,孩子们厌恶的可能不是学习本身, 而是与学习相伴的恶化的亲子关系。
拆解开来厌学 ,孩子们的不满集中在三个方面:
不能认同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将学习功利化,固守“读书改变命运”的执念,只看重成绩,不顾现实,不看未来厌学 。
不能消化家长的失控情绪:对于学习中的大小问题,不少家长存在弥漫性的焦虑,时不时爆发,出手打人、出口伤人,意识不到,拒绝改变厌学 。
不能接受家长的管理行为:家长高期待+全方位控制,剥夺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只能过“二手人生”厌学 。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换来孩子的“三低”:低能量、低自尊、低效率厌学 。
他们要么拨出很大一部分心力去抗争,争取为自己而活的权益,要么“习得性无助”地躺平,“算了,我投降”厌学 。没有一个方向有助于学业精进。
有孩子问:“爸爸妈妈,如果我只能是一个普通孩子,我还应该来到这个世界吗?”这问题问得让人心疼厌学 。我们究竟是爱孩子,还是爱孩子带回来的满分试卷?父母们的表现,常常令孩子们怀疑。
当成绩不好的学生被各种惩戒,而如果父母也加入惩戒的队伍,那孩子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逼仄,退无可退厌学 。
04
紧张的夫妻关系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是一个任何时刻都能托住他的大后方厌学 。
“我的父母就像两个被迫住在同一病房的病人,一个缺胳膊, 一个少腿,互相不对付厌学 。”这段冷峻的概括,是一个孩子发给我的,用来形容她父母的关系。
把夫妻关系搞得一团糟的父母厌学 ,他们到底有啥“病”?在孩子们的讲述中,我发现:
好些父母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厌学 ,你听了会想,怎么可以这么做人?!
好些父母沟通是没有技巧的厌学 ,你听了会想,怎么可以这么说话?!
好些父母处理问题是没有章法的厌学 ,你听了会想,怎么可以这么做事?!
婚姻是两个成熟的人玩的,比较麻烦的是,正像很多孩子所述,“我的妈妈没有长大”,“我的爸爸其实很幼稚”,他们在一起组建的家,难免血雨腥风厌学 。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厌学 ,孩子们通常会被这样一些情绪所吞没:
当看到生命中最挚爱的双亲互相攻击伤害时厌学 ,孩子会恐惧;
当家庭成员之间完全没有爱的流淌厌学 ,整个家就如冰窖般寒意刺骨,孩子会压抑;
当意识到父母的婚姻随时可能解体厌学 ,这个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孩子会担忧;
当父母说“如果不是因为你厌学 ,我们早离婚了”,孩子会愧疚;
最令人喟叹的是,不少孩子会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去黏合父母的夫妻关系,比如把自己整得抑郁休学,这下爸爸妈妈就有机会团结一致、展开合作了 —— 这是的获益,孩子潜意识里甚至不让自己好起来厌学 。
装着这些情绪垃圾的孩子无心向学厌学 ,你说这是谁的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和睦的夫妻关系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它是比亲子关系更为底层的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厌学 。基石有多坚固,孩子的学习状态就有多么心无旁骛。
05
难处的同学关系
不愿去上学,不一定是因为学业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在学校没有朋友厌学 。我在访谈和咨询一线能强烈地感受到,受同学关系困扰而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相较于学习厌学 ,父母对孩子交友问题是不太在意的:
“你去学校主要是为了学习厌学 ,有没有朋友无所谓”
“你现在交不到朋友没关系厌学 ,好好学习,以后去了更好的学校就有朋友了”
“别人为什么排挤你不排挤别人厌学 ?你是不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人家欺负你厌学 ,你就躲远点,别惹人家就是了”
这些劝告,没有一条有价值,只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理解,更加孤立无援厌学 。
来,想象一下,如果你一天10个小时在校都是形单影只,吃饭时一个人坐,上课分组常常被落下,下课没人聊天只好假装看书把时间熬过去,节假日也不会有玩乐邀约 ...... 在这个班级里,你会不会难过?如果再叠加更严重的校园霸凌,你会不会想逃?有孩子说:“我踏不进那间教室,坐在里面的每一分钟都很孤独,度日如年厌学 。”
现在的孩子怎么变得那么难厌学 ?原因有很多:
从小以学业为重厌学 ,缺乏群体活动,没有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复刻了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厌学 ,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
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破坏了社交心态厌学 ,害怕付出真心,总是有所戒备;
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厌学 ,找不到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
在虚拟网络世界游刃有余厌学 ,一 到现实世界面对活人,就瞬间自闭 ......
这些原因累积起来,会让人在社交中受挫,而社交受挫会影响身心状态,身心状态又继而会影响学业表现,发展到后来会让孩子走向休学甚至退学厌学 。
所以,当孩子回家抱怨“我在学校没有朋友”,请千万要接收到这条求助信号厌学 。
06
对抗的师生关系
另一条不容忽视的危机信号,是孩子吐槽老师厌学 。
他们会在家里有意无意地吐槽老师的教学水平、管理方式、品行问题厌学 。通常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可以这么说老师?”“老师有老师的道理”“老师有老师的难处”“老师都是为了你们好”...... 表面上是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根本上是要消弭孩子对老师的反感,让孩子好好读书。
我想说厌学 ,请家长在孩子吐槽老师不好的时候,多问一句:“孩子,怎么了?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这些年厌学 ,我看了太多师源性伤害导致孩子厌学的案例:
有老师让孩子跪着上课厌学 ,并鼓动其他同学嘲笑他;
有孩子向我们咨询师吐露厌学 ,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你这么蠢,不配当我的学生”,这句话击溃了他,休学在家长达两年;
更有太多的学生长期遭受老师打骂,数量之多远超想象厌学 。
不要怪这代孩子脆弱,实际上他们是一代新人,更讲求公正、平等,更看重真实、良善,为了捍卫尊严,他们是不怕玉石俱焚的厌学 。
于是我们会看到,当学生讨厌老师,他会放弃这位老师教的这门学科,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考试乱涂厌学 。渐渐地,这样的对抗会影响孩子整个学习状态,其他学科的分数也会跟着滑坡。这时候家长急了,一心要把孩子的成绩重新搞上去,殊不知对孩子而言,他更希望家长挺身而出,为自己讨个公道。
这个心结不打开厌学 ,谈什么学习!
这年头,教师这一群体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举一动都被用“卡尺”来测量、来考核,但无论如何,真心希望老师们懂教育、爱孩子,我也相信,这样的老师依然是主体厌学 。
在本书中,透过孩子们的讲述,你将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互相催化,进而意识到厌学不是学生个体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厌学 。
“我为什么要上学?”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叩问厌学 。当学习无法给孩子带来过程中的愉悦感和目标上的意义感,当教育无法有力地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应孩子的叩问?
厌学,从来不是什么自我放弃的躺平,在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我看到孩子们在启动自我探索、在倒逼教育变革厌学 。
陈瑜 2024年春
好了,这就是我为《少年发声》写的前言,书中与12位少年的深度访谈,道出厌学真相,每一篇都发人深省厌学 。
明天的直播,我也会讲述访谈中的故事,欢迎你来直播间向我提问,我们一起交流厌学 。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荐厌学 。 这些年,我们少年大不同平台积累的青少年厌学咨询接近1000例,咨询师团队一直在不断分析和总结,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沉淀下来交付给家长。3月,我们第26-28期的家长营,依然围绕厌学主题展开,非常推荐你来参加学习,更新自己,陪伴孩子走出低谷。⬇️
【三期家长营-同时招募中】
● “第26期成长营”,全新内容,首次开讲,主题为孩子厌学,都是“关系”惹的祸,由少年大不同咨询 师顾学文老师主讲厌学 。
我们在咨询一线发现,很多 孩子不去上学并非因为学业压力,而是因为他的各类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厌学 。顾老师将从 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夫妻关系、孩子的同伴关系、同胞关系和师生关系入手,带领你看清这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厌学的,我们又该如何优化关系,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点击下图海报厌学 ,了解更多⬇️
● “第27期成长营”,全新内容,首次开讲,主题为 看清原生家庭,遇见自己,重塑亲子关系,由少年大不同咨询师张彩云老师主讲厌学 。
当我们咨询做到深处,都要来处理家长的原生家庭问题,这是冰山下看不见的部分,但在当下却深刻地影响着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厌学 。很多家长学习了很多,总是无法放下执念,直到跟自己的原生家庭链接,才发现没有无缘无故的焦虑,这些焦虑有早年的根,盘根错节已经很久了。所以,如果你是参加过多期家长营的老学员,建议你跟随这一期的课程从更底层做一番自我梳理,从而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如果你是新学员,同样推荐,潜入深海把自己清理好,我们才有力量托举孩子。